3月20日,在中法建交六十周年之際,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項目簽約十周年暨第七屆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在武漢市蔡甸區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永久會址舉辦,與此同時中法武漢生態城標桿示范項目——中法半島小鎮濱湖生態涵養帶一期正式完工。
貫徹先進理念,探索生態保護利用新模式
生態涵養帶位于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東南部,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彰顯中法武漢生態示范城高質量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標桿示范項目,由武漢城發集團所屬生態設計院設計施工一體化實施。
在本次中法城市可持續發展論壇“生態資源與綠色發展”分論壇上,生態設計院介紹了該項目如何貫徹百年經典、非沖擊建設、零污染排放等國際先進理念,探索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新模式,一步步將中法生態城建設打造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典范。
據介紹,生態涵養帶通過生態手法解決城市發展對生態破壞的通病,提升了區域生態安全,改善生境促進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彰顯城市品牌特色、促進城市與湖泊融合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濕地如畫,繪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畫卷
三月份的生態涵養帶春意盎然,處處生機勃勃。岸線草木蔥蘢、野趣天成,水體清澈靈動,水下植物隨波搖曳、魚蝦穿行怡然自得,白鷺、黑翅長腳鷸、棉鳧等生態指標性物種在此覓食棲息。人類活動與自然濕地巧妙融合,又互不干擾。
昔日,俞伯牙和鐘子期在此處締結知音文化,而今這里已然成了藍綠交織、水城共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一路春光一路行,到此參觀的嘉賓游客為其貫穿始終的生態理念點贊,并紛紛表示,“該項目充分展現了自然交替之美,讓更多的生態原住民回歸自然,為未來城市更好探索生態示范之路提供了有益借鑒”。
污染“零增量”,區域水質從Ⅳ類提升到Ⅲ類
生態涵養帶的岸線蜿蜒曲折,形如拇指狀,拉長了水體的流動路徑,讓雨水變得更加干凈,也進一步增加了生境棲息地的面積。在濕地鏈的水系循環下,多個小微水體實現了多級聯控,面源污染削減達71.8%,區域水質從Ⅳ類提升到Ⅲ類,對后官湖污染“零增量”。
中法半島小鎮北高南低,生態涵養帶實際處于最低點。為此,項目專門建造了2條排水廊道,并將沿線的坑塘一一打通,從而使區域地塊能夠自然排水。此外,還利用一體化泵站增設了一條補水路徑,讓水量較小的季節也能通過一條完整的循環系統使水體自由流動。通過精心構建環半島濕地鏈,充分發揮地形優勢,涵養帶搭建出這樣一套三級韌性城市排水體系,實現區域百年排水安全。